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,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,
如非您本人操作,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

确定
收藏 | 浏览436 | 下载55

目的探讨早期诊断产后出血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的可能性.方法对69例产妇按分娩时产后出血量分为3组,第1组28例,出血量为500~800 ml;第2组11例,出血量>800 ml;第3组,出血量<500 ml,作为正常对照组.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、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产时及产后72 h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及常规凝血指标.结果与对照组相比,产时:第1组的抗凝血酶活性(AT:A)降低,D-二聚体(DD)升高;第2组的AT:A、凝血酶-抗凝血酶复合物(TAT)、纤维蛋白原(Fg)、血小板(BPC)下降,DD纤溶酶-抗纤溶酶复合物(PAP)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PTT)、血浆凝血酶原时间(PT)、凝血酶时间(TT)上升.产后:第1组的TAT降低,DD升高;第2组的AT:A、TAT下降,DD升高.产时第2组Fg的下降及PT的上升与第1组相比,差异有显著性,产后第2组的抗凝血酶抗原(AT:Ag)比第1组下降更显著(P<0 005).每组的产后与产时比较,第1组的AT:Ag、Fg明显上升,DD、PAP明显下降;第2组的BPC显著上升,而第2组的Fg上升较第1组更明显(P<0.005).结论检测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DIC.

作者:侍庆;毛建平;王敏敏;王玮;刘纹琰;王学锋;王鸿利

来源:上海医学 2002 年 25卷 10期

知识库介绍

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、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,方便快速、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,辅助临床决策参考。该库包含疾病、药品、检查、指南规范、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。

详细介绍
热门关注
免责声明: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,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。

收藏
| 浏览:436 | 下载:55
作者:
侍庆;毛建平;王敏敏;王玮;刘纹琰;王学锋;王鸿利
来源:
上海医学 2002 年 25卷 10期
标签:
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产后出血 分子标志物
目的探讨早期诊断产后出血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的可能性.方法对69例产妇按分娩时产后出血量分为3组,第1组28例,出血量为500~800 ml;第2组11例,出血量>800 ml;第3组,出血量<500 ml,作为正常对照组.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、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产时及产后72 h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及常规凝血指标.结果与对照组相比,产时:第1组的抗凝血酶活性(AT:A)降低,D-二聚体(DD)升高;第2组的AT:A、凝血酶-抗凝血酶复合物(TAT)、纤维蛋白原(Fg)、血小板(BPC)下降,DD纤溶酶-抗纤溶酶复合物(PAP)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PTT)、血浆凝血酶原时间(PT)、凝血酶时间(TT)上升.产后:第1组的TAT降低,DD升高;第2组的AT:A、TAT下降,DD升高.产时第2组Fg的下降及PT的上升与第1组相比,差异有显著性,产后第2组的抗凝血酶抗原(AT:Ag)比第1组下降更显著(P<0 005).每组的产后与产时比较,第1组的AT:Ag、Fg明显上升,DD、PAP明显下降;第2组的BPC显著上升,而第2组的Fg上升较第1组更明显(P<0.005).结论检测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DI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