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,您当前账号已强迫下线,
如非您本人操作,建议您在会员中心进行密码修改

确定
收藏 | 浏览268 | 下载224

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机制.方法 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1年8月-2012年8月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,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;改良Hodge试验筛查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;利用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(KPC、IMP、VIM、NDM)及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(SHV、TEM、CTX-M-1组、CTX-M-2组、CTX-M-9组);利用肠杆菌基因重复一致序列分析(ERIC-PCR)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;通过接合试验验证碳青霉烯酶基因是否能水平转移.结果 共收集29株阴沟肠杆菌,药敏结果显示对检测抗菌药物耐药率>90%的有3种,分别为头孢他啶(93.1%)、头孢西丁(100%)和氨曲南(93.1%);多黏菌素B耐药率最低为3.4%.改良Hodge试验阳性率为79.3%(23/29).29株实验菌共检出23株含有β内酰胺酶基因,其中IMP基因阳性17株、KPC基因阳性1株.29株阴沟肠杆菌可分为23个不同的型别,其中1株未能分型.接合试验成功率48.3%(14/29).结论 该院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,以IMP基因较常见.

作者:林伯熹;李彬;刘秀琴;徐小红;曹颖平

来源: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年 16卷 2期

知识库介绍

临床诊疗知识库该平台旨在解决临床医护人员在学习、工作中对医学信息的需求,方便快速、便捷的获取实用的医学信息,辅助临床决策参考。该库包含疾病、药品、检查、指南规范、病例文献及循证文献等多种丰富权威的临床资源。

详细介绍
热门关注
免责声明:本知识库提供的有关内容等信息仅供学习参考,不代替医生的诊断和医嘱。

收藏
| 浏览:268 | 下载:224
作者:
林伯熹;李彬;刘秀琴;徐小红;曹颖平
来源:
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年 16卷 2期
标签:
阴沟肠杆菌 碳青霉烯酶 金属酶IMP 耐药机制 Enterobacter cloacae carbapenemase IMP metallo-beta-lactamase mechanism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
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机制.方法 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1年8月-2012年8月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,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;改良Hodge试验筛查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;利用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(KPC、IMP、VIM、NDM)及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(SHV、TEM、CTX-M-1组、CTX-M-2组、CTX-M-9组);利用肠杆菌基因重复一致序列分析(ERIC-PCR)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;通过接合试验验证碳青霉烯酶基因是否能水平转移.结果 共收集29株阴沟肠杆菌,药敏结果显示对检测抗菌药物耐药率>90%的有3种,分别为头孢他啶(93.1%)、头孢西丁(100%)和氨曲南(93.1%);多黏菌素B耐药率最低为3.4%.改良Hodge试验阳性率为79.3%(23/29).29株实验菌共检出23株含有β内酰胺酶基因,其中IMP基因阳性17株、KPC基因阳性1株.29株阴沟肠杆菌可分为23个不同的型别,其中1株未能分型.接合试验成功率48.3%(14/29).结论 该院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,以IMP基因较常见.